送张五归山

 
作者: 唐代   王维
送君尽惆怅,复送何人归。
几日同携手,一朝先拂衣。
东山有茅屋,幸为扫荆扉。
当亦谢官去,岂令心事违。

送君尽惆怅,复送何人归。
送君归山我心已惆怅,再送人啊不知又是谁?

几日同携手,一朝先拂衣。
一起相处才只几天,忽然你却辞官先归。

东山有茅屋,幸为扫荆扉。
东山里还有我住过的茅屋,请替我扫一扫那陋室柴扉。

当亦谢官去,岂令心事违。
不久我也该辞官归去,哪能使自己心事乖违!

参考资料:1、邓安生等王维诗选译成都:巴蜀书社,1990:71-72

送君尽惆(chóu)(chàng),复送何人归。
惆怅:因失意或失望而伤感、懊恼。

几日同携手,一朝先拂衣。
携手:指携手一同归隐。一朝:一时。拂衣:振衣而去。谓归隐。

东山有茅屋,幸为扫荆(jīng)(fēi)
东山:指隐居或游憩之地。荆扉:柴门。

当亦谢官去,岂令心事违。
谢官:辞官。心事:志向,志趣。

参考资料:1、邓安生等王维诗选译成都:巴蜀书社,1990:71-72

送君尽惆怅,复送何人归。
几日同携手,一朝先拂衣。
东山有茅屋,幸为扫荆扉。
当亦谢官去,岂令心事违。

  这是一首送别诗。诗人送客,送的却尽是惆怅,一“尽”字极为妙用,送别之时的满腔惆怅,因了这一“尽”字而多了几许沉甸。”几日同携手“,今朝友人却要“先拂衣”了。诗人应该是带着一份嫉妒与歆羡的心情写下此句的。东山的茅屋,那是诗人向往的地儿,身处污浊不堪的名利官场,然而他的心却时刻惦念着那片澄澈宁静的世界,怎奈污秽的现实,复杂的心境,让他如何也做不了抉择。“幸”不过是于迷途中的自我一份希望罢了,心存着那一片净空,预留着那一寸土地,于自己总该是一剂灵魂的安神剂了。末句表明诗人的心迹与志向,直白了当,然一“岂”字又平添了几许回味。

  徘徊,是诗人此阶段的主题。又是眼看着好友明确地奔向自己的人生道路,而自己依旧还在人生的十字路口踟蹰,无限惆怅。与好友相知相交的日子极为短暂,原还是自己在这昏暗时节难得的安慰。而此时好友利索地抛却一切烦恼,即将奔赴想往已久的生活,只留一份潇洒在诗人心头煎熬。诗人恨的是自己无能,无力摆脱世俗的物质羁绊;愁的是时光匆匆,难以实现心中的夙愿;难排遣的,还有往日同窗共进的生活不复返的愁绪。

  东山茅屋,或许是友人归隐所在。一个“幸”字,淡了些诗人内心迷茫的雾霭,可喜可庆的是,友人还的茅草屋还为诗人敞开着,让他得以有机会清除内心的尘埃。荆扉,即实指的柴门,虚指的心门。人生一大乐事,就是与知己倾心畅谈,诗人期盼着,也努力着。然而,或是命运不济,晚年的他,在孤独中沉寂着,写出一篇篇看似清淡实则惆怅的诗歌。好友的离去,永远是他心灵上的创伤。诗人或许可以和西方的拉奥孔比拟,同样遭受着生命难以承受之重,同样在无声地反抗着,表情却一直是让人难企及的平静。

  然而这“幸”,似乎给了诗人一份希望,坚定了诗人追求自我生活的决心:“当亦谢官去,岂令心事违?”诗人“尽惆怅”的不仅仅是那份依依惜别的情谊,更是那份“心事违”的无奈与复杂的心境。身陷官场,污浊黑暗的现实,早已肃杀了那颗宁静的心,然个中的丝丝缕缕,又岂是简单的一个退字亦或是一个进字能够道清楚说明白的?罢了罢了,即便是那百般的歆羡,即若是那内心的疾呼,现实,终究只能是如此这般徘徊无尽。

  全诗文字朴实自然,用笔委婉曲折,写出了诗人无限的惆怅,无限的失落。

1、邓安生等王维诗选译成都:巴蜀书社,1990:71-72

(sòng)
(jun1)
(jìn)
(chóu)
(chàng)
()
(sòng)
()
(rén)
(guī)
()
()
(tóng)
(xié)
(shǒu)
()
(cháo)
(xiān)
()
()
(dōng)
(shān)
(yǒu)
(máo)
()
(xìng)
(wéi)
(sǎo)
(jīng)
(fēi)
(dāng)
()
(xiè)
(guān)
()
()
(lìng)
(xīn)
(shì)
(wéi)

提示:拼音为程序生成,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。

送张五归山翻译

暂无翻译!

《送张五归山》赏析

暂无赏析!

《送张五归山》作者

王维王维

王维(701─761),字摩诘,祖籍太原祁(今山西祁县)。九岁知属辞,十九岁应京兆府试点了头名,二十一岁(开元九年)中进士。任大乐丞。但不久即因伶人越规表演黄狮子舞被贬为济州(在今山东境内)司功参军。宰相张九龄执政时,王维被提拔为右拾遗,转监察御史。李林甫上台后,王维曾一度出任凉州河西节度使判官,二年后回京,不久又被派往湖北襄阳去主持考试工作。天宝年间,王维在终南山和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。公元七

送张五归山原文,送张五归山翻译,送张五归山赏析,送张五归山阅读答案,出自王维的作品

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(或整理自网络),转载请注明:https://www.jms20x.com/shi/836.html

« 上一篇
下一篇 »

相关诗词推荐

  • 送张参明经举兼向泾州觐省

    十五彩衣年,承欢慈母前。孝廉因岁贡,怀橘向秦川。
    四座推文举,中郎许仲宣。泛舟江上别,谁不仰神仙。

  • 送张舍人之江东

    张翰江东去,正值秋风时。天清一雁远,海阔孤帆迟。
    白日行欲暮,沧波杳难期。吴洲如见月,千里幸相思。

  • 菊花新·用韵送张见阳令江华

    愁绝行人天易暮,行向鹧鸪声里住。渺渺洞庭波,木叶下,楚天何处。
    折残杨柳应无数,趁离亭笛声吹度。有几个征鸿,相伴也,送君南去。

  • 送张五归山

    送君尽惆怅,复送何人归。 几日同携手,一朝先拂衣。 东山有茅屋,幸为扫荆扉。 当亦谢官去,岂令心事违。

  • 送张寺丞觐知富顺监

    汉家五尺道,置吏抚南夷。
    欲使文翁教,兼令孟获知。
    盘馐蒟酱实,歌杂竹枝辞。
    取酒须勤醉,乡关不可思。

  • 稼说送张琥

    曷(盍)尝观于富人之稼乎?其田美而多,其食足而有余。其田美而多,则可以更休,而地力得全;其食足而有余,则种之常不后时,而敛之常及其熟。故富人之稼常美,少秕而多实,久藏而不腐。

    今吾十口之家,而共百亩之田。寸寸而取之,日夜以望之,锄、铚 、耰、艾,相寻于其上者如鱼鳞,而地力竭矣。种之常不及时,而敛之常不待其熟。此岂能复有美稼哉?

    古之人,其才非有以大过今之人也。平居所以自养而不敢轻用,以待其成者,闵闵焉,如婴儿之望之长也。弱者养之,以至于刚;虚者养之,以至于充。三十而后仕,五十而后爵。信于久屈之中,而用于至足之后;流于既溢之余,而发于持满之末。此古之人所以大过人,而今之君子所以不及也。

    吾少也有志于学,不幸而早得与吾子同年,吾子之得,亦不可谓不早也。吾今虽欲自以为不足,而众已妄推之矣。呜呼!吾子其去此,而务学也哉!博观而约取,厚积而薄发,吾告子止于此矣。

    子归过京师而问焉,有曰辙、子由者,吾弟也,其亦以是语之。

  • 稼说送张琥(博观而约取,厚积而薄发)

    曷(盍)尝观于富人之稼乎?其田美而多,其食足而有余。其田美而多,则可以更休,而地力得全;其食足而有余,则种之常不后时,而敛之常及其熟。故富人之稼常美,少秕而多实,久藏而不腐。

    今吾十口之家,而共百亩之田。寸寸而取之,日夜以望之,锄、铚 、耰、艾,相寻于其上者如鱼鳞,而地力竭矣。种之常不及时,而敛之常不待其熟。此岂能复有美稼哉?

    古之人,其才非有以大过今之人也。平居所以自养而不敢轻用,以待其成者,闵闵焉,如婴儿之望之长也。弱者养之,以至于刚;虚者养之,以至于充。三十而后仕,五十而后爵。信于久屈之中,而用于至足之后;流于既溢之余,而发于持满之末。此古之人所以大过人,而今之君子所以不及也。

    吾少也有志于学,不幸而早得与吾子同年,吾子之得,亦不可谓不早也。吾今虽欲自以为不足,而众已妄推之矣。呜呼!吾子其去此,而务学也哉!博观而约取,厚积而薄发,吾告子止于此矣。

    子归过京师而问焉,有曰辙、子由者,吾弟也,其亦以是语之。

  • 念奴娇·送张明之赴京西幕

    艅艎东下,望西江千里,苍茫烟水。试问襄州何处是,雉堞连云天际。叔子残碑,卧龙陈迹,遗恨斜阳里。后来人物,如君瑰伟能几。
    其肯为我来耶,河阳下士,正自强人意。勿谓时平无事也,便以言兵为讳。眼底山河,楼头鼓角,都是英雄泪。功名机会,要须问闲先备。